亲,欢迎光临悦看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悦看书院 > 悬疑 > 不看美女和大腿,来看杀人和悍匪 > 第267章 上海双面摧花恶魔陈小蒙(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7章 上海双面摧花恶魔陈小蒙(一)

案犯:陈蒙

出生日期:1949年

籍贯:上海市

犯罪行为:流氓罪(强奸、轮奸罪)

这是一起发生在八三严打期间的案子,影响极为恶劣,当时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陈蒙团伙的几个人,背景都很不一般。

首犯陈蒙之所以被称为双面恶魔,也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陈蒙表面上是一个政法口的记者,对各种法律条文了如指掌,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他背地里却是个极其凶狠的魔头。

陈蒙流氓团伙,对待女性的态度和方式,即便是放到今来看,也是让人极度震惊的,更别是在80年代了。

陈蒙的家庭背景,非常不一般,他父亲叫陈其五,是革命老前辈,建国之后曾担任要职,所以陈蒙从就在上海市委机关的高级干部大院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纪,陈蒙去了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学读书,学习成绩非常好。

由于当时的年纪,身边的孩子也都跟他差不多,陈蒙对自己的特殊家庭成份,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觉,这种优越性,他暂时还不能理解。

一直到1957年5月份,发生了一件事,才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给他带来的荣誉。

当时苏联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上海,经过层层筛选,陈蒙的大哥被学校选中,去执行一项光荣的任务,给大主席献花。

但是当现场却出了意外,大哥由于穿了一条带补丁的裤子,主办方觉得有损国家形象,就临时换人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很穷,即便是高干子弟,也和普通人差不了太多。

到了1962年,13岁的陈蒙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被刊登到了《少年文艺》杂志上。

这篇文章一共有两千多字,主要表达的内容,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来,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年陈蒙进入了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随后又发表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还被收录进了上海市中学优秀习作选。

一时之间,陈蒙获得了无数同学的羡慕,成为了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

截止到目前为止,陈蒙作为祖国的花骨朵,一直快乐的茁壮成长。

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1963年,他爹摊上事了。

当年上海市委开会的时候,提出来一个口号,号召每个党员每个月节约一两油。

结果陈其五觉得口号有点形式主义,了一些批评的话,紧接着他就被批评了。

陈其五对结果不服,继续提意见,最终被点名批评,连降三级,留党察看两年,工作也被调到了扬州的一个农学院,当教务处副处长了。

两年之后,陈其五直接被开除党籍,贬为平民,原来的机关大院也不能住了,全家只能搬到了康平路附近的平民区居住。

巨大的生活落差,让陈蒙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从他记事的时候开始,家里总是客人不断,结果现在压根就没人搭理了。

但是更狠的还在后面,很快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陈其五又因为历史问题,被拉出去批斗母亲也被从学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拉下来,打发去扫大街了。

1967年年初的一个晚上,一伙人再次去了陈蒙家里,进行所谓的调查,陈蒙的妹妹因为害怕,从楼上跳了下去,结果摔成了瘫痪,从此便一直卧床,十年后就去世了。

到了1968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蒙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省虎林县,接受劳动再教育。

他大哥被分配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大嫂去了安徽,大姐去了新疆,妹妹去了湖北,弟弟去了江西,一家人各一方,全部被打散了。

陈蒙从在上海长大,对冰雪地的黑龙江很不适应,而且他从没干过农活,身体上也吃不消。

陈蒙觉得自己太倒霉了,这辈子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了,心里充满了绝望。

但是他只能接受现实,无聊的时候,就看书打发时间,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对陈猛的影响很大,他之前一直觉得曹操这个人很卑鄙,是个阴险狡诈的人。

但深刻的了解之后,他开始对曹操刮目相看了,原来伪装和欺骗,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另外和程鹏一样,陈蒙同样把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下人,不可下人负我”,当成了人生格言。

尤其是结合自己的悲惨处境,让陈蒙觉得,只要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可以不择手段。

时间过去了两年,陈蒙偶然间又得到一本书,蕉二刻拍案惊奇》。

这本书让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因为里面有很多关于男女之间快乐之事的描写。

虽然马赛克很厚,写的朦朦胧胧的,但对于没见过世面的陈蒙来,那种震撼力,无异于原子弹爆炸。

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多年轻人连怎么生孩子都不知道,对这种事完全没有概念。

陈蒙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快乐的事,从此便如痴如醉,逐字逐句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动手操作,体验了其中的美妙。

两年之后,陈蒙被调到了扬州的一个农村继续劳动,由于他父亲之前在这里工作过,多少有点人脉,因此陈萌的处境稍微好了一点。

他依然像在东北一样,白老老实实的干活,晚上就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1973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突然来了一个客人,这人是陈蒙的初中老师华炳义,还带着另外一个女知青。

陈蒙特别高兴,就跟见到亲人一样,赶紧上前打招呼:“华老师,你怎么来了呢?”

老师微笑着告诉他:“我和市里的知青慰问团一起来的,听你在这里,就带着于姑娘一起来看看你。”

陈蒙这才注意到那个于姑娘,竟然是个大美女,赶紧让对方坐下来,又煮了自己唯一的半斤元宵,热情的款待了两个人。

华老师临走的时候告诉陈蒙:“知青下乡只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你和于都很聪明,有时间一定要多看书,而且我听,全国的大学就要恢复招生了。”

陈蒙听了这些话非常激动,赶紧回应到:“老师,我一定好好准备,等高考恢复后,就去考大学。”

接着陈蒙又心翼翼的试探着问了一下:“老师,于同学是什么情况?”

华老师告诉他:“于叫于敏华,她父亲是右派,也被拉去改造了,于现在就在你旁边的村子里,你俩算是涯沦落人,以后要互相帮助。”

这个消息对陈蒙来,简直是黑暗里一盏明灯,让他当晚就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