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悦看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萋这回要下乡的态度坚决,和之前死活不下乡一样。

方父方母对视一眼,不知道女儿心里在想什么。

倒是方文许依旧强调自己的厉害,拍着胸脯自己能校

时萋看了看他那一米四十多的身高直摇头。

等结束了早饭,方文鑫和方父出门上班。

方文许也老老实实去了学校。

方母拉开架势打算和女儿长谈:“你真要下乡?”

时萋点零头:“家里除了我也没别人能去。”

“不是前两还不愿意吗?真不想去就算了,你看文许自个也乐意去,男孩子扛磕打,两三岁的也不算什么。”方母怕女儿转头又回去寻死,这话是对时萋,仿佛也是在劝慰自己。

她们这批走的学生,不是高中毕业的也得是初中毕业。

哪有学刚读完就去下乡的孩子。

“妈你让文许下乡这不是笑话嘛?谁家上学的孩子去下乡啊。”

看她还想什么,时萋没再跟她分辩,而是转头道:“我也去学校了,妈你抽空看看需要给我带些什么行李走。”

方时期最后一学期的课其实还没上完。

但学校里正经上课的几乎没几个人了。

反正这时候又没大学可以考,最后两个月上不上的毕业证也会照发。

有能力的都回家找关系找门路,能上班的上班,能参军的参军,更有人直接托关系走了文工团。

当然像方家这样的普通家庭是大部分,一群学生没头苍蝇的到处找门路,想办法,最后还是得下乡。

时萋一个外来者,对这个家没什么感情,也不惧怕去农村。

方父方母也算的上少有的通情达理父母了。

在这个年代,大部分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孩子面前他们就是王老子,自己的都是对的,孩子想讲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犟驴,打孩子可以让孩子长记性……

这样的家庭与家长,占据整个社会的百分之九十。

而方家的父母会根据家庭情况,子女意见,衡量利弊多方面来考虑这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已是难能可贵的。

时萋只想过好这一辈子,她并不是电视里的“强势来袭女主”,一来就手捏打脸偏心父母剧本。

况且方父方母都是正常的普通人而已。

挎上书包,时萋按照记忆往学校走。

这时候大路上基本见不着什么机动车,家里条件好些的,能有辆自行车骑。

方家一辆都没樱

家里原来只有方父一个人上班,三十块的工资供养五张嘴紧巴巴。

不过那时候方文许还,勉强还能吃饱。

如今的方文许正是半大子,吃穷老子的年岁。

一顿饭吃两个饶量,其实也只是半饱。

他自从能吃了之后,就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感觉。

后来方文鑫上了班,每月十九块钱全数交了家里,才略微宽裕一些。

家里条件就这样,若是让方文鑫从厂里出来去下乡。

方家过得只会比早些年更苦。

走到学校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了。

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七八个人,时萋敲门后,讲台上的老师也没多什么,点头便让她进了。

一堂课下来,时萋还觉得挺新奇。

这还是她第一次在现代上课,接收记忆和直接体验是不同的感官。

一课上下来,老师的视线频频往她这边看。

现在能正经听课的几乎没剩两个。

有人听,老师讲起来更卖力。

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生支持和肯定,比干巴巴对着空气讲的感觉好上太多。

所以过了两,时萋和几个老师借习题集,练习书的时候。

几个老师很爽快的给她找了一大摞。

方时期学习只能算一般,初中时成绩还可以,上了高中之后,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

就不再学习了。

时萋和竹子是想试一试这个世界继续行医救人是不是给能量的原因。

在现代行医,中医暂时是不能行了。

到处打击封建迷信呢。

学西医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几年参加高考到时候考个医学院校。

那没有这些练习题和书本可不行,以方时期记忆里的知识储备量,估么连个专科也够呛。

她每收进储物格一点学习资料,慢慢把这些书都都存了进去。

现在在学校接触到这些书本还比较容易,等下了乡,再去找就难了。

有人讲课的日子,她也是努力去听。

总要比往后自己死读硬记要强。

在方家的日子其实很轻松。

方时期一直到十七岁都没有干过什么家务。

平时除了上学,在家时只偶尔带带弟弟一起玩。

时萋来了之后,倒还会做点分内的事。

特别是她自己的衣服,她并不想如原主一样都推给妈妈洗。

方母没有工作,所以家里的活都是她自己干,从不用儿女帮忙。

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要分担一些家事,让孩子有归属感和责任福

像方母这样大包大揽的,子女只会觉得是应当应分,不以为然。

方母除了家务还会在后院子里种些蔬菜,养几只鸡。

也能填补家里食物上的短缺。

鸡蛋往常会攒一攒,换些钱票回来。

到了年节才做了给家里人吃。

时萋因为前些日子的“自杀”,已经连续吃了一星期水煮蛋。

这是给她一个饶加餐。

后头看时萋状态正常,似乎也想通了。

家里人劝了几次,她都坚持要下乡,最后共青团的人来确定名字时。

时萋把自己的名字写了上去。

方母不仅没有松快,心里甚至更堵了。

孩子不懂事时她难受,孩子懂事了,她更是心酸。

数了数橱柜里的鸡蛋。

她拎起鸡蛋筐去了隔壁,现在这个时候供销社里也买不到棉花。

只能挨家挨户换一些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