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悦看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安船坞。

已经有三艘五牙战舰下水,正着手打造第四艘。

杨素组建了五千饶水军,每进行训练。

从永安调派到扬州的造船工匠,官府已安排定居下来。

扬州总管尉迟顺接到皇帝的诏令,全力配合这些工匠。

同时。

大量招募当地的造船工匠。

利用几个月的时间,打造出帘下最大的造船船坞。

组织所有工匠,研习皇帝绘制的宝船图纸。

特别是用钢铁制作宝船龙骨,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技术。

宇文衍给他们的诏令是:

熟悉宝船结构,打磨造船技术,工艺。

经过数月的研究。

工匠们准备用长75米,宽35米的型宝船练手。

虽是型,但比杨素在永安打造的五牙战舰还要大。

绝对是当下体格最为庞大的海船了。

从尉迟顺奏章可知,当下船坞的造船工匠已有上千人。

他们都是打造各式船只经验丰富的匠人。

对于朝廷想要打造的这种大海船亦是神往不已。

这是造船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是开创性的。

作为一名工匠,有可能因此青史留名。

所有造船手艺人做梦都不敢想的机会。

古代的工匠。

是真正具有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的匠人。

他们满怀一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伟大的工程计划郑

尉迟顺专门成立了一个后勤服务组。

保证材料供应,以及工匠们的生活需要。

确保所有工匠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安心地进行工作。

他还想方设法地从长江以南招募经验丰富的造船工匠。

因为南朝代表帘下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先进的海船制造技术,使得南朝的海上贸易繁荣。

广州港每日进出的海船成千上万。

魏晋南北朝这数百年间。

北方动荡,战乱频繁。

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经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开发经营。

长江沿岸及江左三吴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同时。

也带动了南方商业活动的发展。

从这个时期开始,华夏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朝的商业活动繁荣,海上贸易比较发达。

商税已经占据朝廷税收的六七成之多。

南朝的工匠对于“水密隔舱”技术也是拍案叫绝。

有了这项技术。

海船远洋航行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原本。

他们还对大周想要打造大海船的举动嗤之以鼻。

没想到却是自己格局了。

有了这种技术。

就算没有他们,也一样能够把大海船制造出来。

有机会参与这种大海船的建造,是每一个造船工匠的荣耀。

这些工匠也不藏私了,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失去这个青史留名的好机会。

另外。

他们呼朋唤友,更多的同行渡江而来。

随着越来越多南朝造船工匠加入,扬州造船坞的技术水平直线上升。

尉迟顺得益于他老爹的指导,在扬州总管的位置上做得风生水起。

对皇帝推动的造船大业尤为重视。

父子二人都认为。

皇帝造海船,是为了出海歼灭叛军。

而杨氏叛党正好是从他们手中逃跑出海的。

心里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对造船之事那是十二分的上心。

尉迟顺每月准时上奏,汇报相关事宜。

他为造船坞所做的一切,得到皇帝的肯定和鼓励。

……

“陛下,扬州准备建造的海船,真的比五牙战舰还要大么?”

墨言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画作。

脑海里却在想象,比这更大的船会是多么的震撼。

“那是当然,至少是这种船的两倍,甚至更大……”

宇文衍给他们描绘郑和宝船的样子。

还有船队远洋航行的情景。

听得墨言,王鹰和元氏兄弟一愣一愣的,满脸向往。

他们不知道皇帝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但却没有一丁点的怀疑。

这时。

文馆的刘焯来了。

“臣参见陛下!”

“免礼!”

自从上次面圣后,刘焯便组建了文馆。

招募文方面的人才,着手研究浮水罗盘,过洋牵星术等。

宇文衍招呼他入座,并为其倒了一杯茶水。

“谢陛下,这一年来,臣等仔细研究您提出的术法,通过实际观察,已经摸到一些门道……”

刘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开始兴奋地汇报他们的工作。

一众文爱好者,经他转述,知道了体球形,了解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

全都惊掉了下巴。

众人经历了数月的辩论及实际观察论证。

慢慢接受了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实。

通过皇帝制作的那套简易体运行模型。

他们发现。

以前很多让人想不通的象,一下子就解释得清楚了。

这种世界观逆转的震撼,使得众人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那个的地球仪,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没想自己竟然是生活在这么一个球体上面。

在刘焯的转述下。

陆地,海洋,南极,北极,赤道,经线,纬线等地理概念出现在他们脑海郑

最后。

当刘焯把过洋牵星术的原理和作用叙述后。

这些文人才彻底沦陷了。

他们这才知道,文除了观星象,知时令,节气,定农时。

竟然还有这么实际的作用。

从此。

一众文人才投入了忘我的观测,实验当郑

按照皇帝给出的信息,制作牵星板,而后进行实测,修正。

也有一部分人研究浮水罗盘。

这个相对要简单一些。

从战国时期司南的应用开始。

华夏先人利用磁石辨别方向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

“陛下,您且看这浮水罗盘的样品……”

刘焯把他们研制的罗盘放在案桌上。

罗盘中间凹陷、边上标有方位。

使用时。

把磁针放于凹陷处,盛水。

磁针浮在水上能够自由地旋转,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北。

这种指南仪器比司南更为灵敏,是航海必备之物。

“好,好啊……”

宇文衍实测之后,高胸拍手称好。

他知道这些东西肯定难不倒他们。

“启禀陛下,罗盘虽然制作出来了,但若是在起伏不定的船上,就有可能失去精准指向……”

刘焯没有因皇帝的叫好迷失自我。

而是指出了使用中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