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悦看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悦看书院 > 历史 > 锋戈 > 大寿篇之变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承平元年,大寿第二位皇帝高震驾崩。太子高治继位,追尊高震为太宗文皇帝。大赦下。此时距离大寿立国已过去了四十一年。

龙城皇宫乾殿

太宗皇帝高震的灵柩就停放在此,殿内外跪满了浑身素缟的宗室和大臣,大寿新君高治则跪在最前边,正安慰着哭的死去活来的母亲,也就是当朝的皇太后李氏。

高治其实不是太宗皇帝的长子,太宗皇帝的长子高宏亦是太宗的嫡长子,乃孝文皇后所出,可惜高宏未来得及等到太宗登基再被册封为太子,五岁时就因病薨逝。太宗登基后追封为定王。

后来高祖武皇帝驾崩,太宗皇帝登基之初,就立邻五子也就是嫡次子高奋为太子,高奋亦为孝文皇后所出,可惜同样福薄,刚立为太子没几年也因病薨逝了,死的时候才十六岁。太宗伤心欲绝,追谥为懿文太子。

至此,太宗皇帝两个嫡子都死了,而孝文皇后也因为两次痛失爱子而卧床不起,最后思念成疾、抑郁而终。

孝文皇后乃太宗正妻,一直恩爱有加,孝文皇后的离世也让太宗因此伤心不已,一直未册立新皇后,也因醇致太宗剩余子嗣均非嫡出。

因为没有嫡子,众皇子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太子,所以众皇子的心思就动了起来,为了争储,斗得是不可开交,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二皇子高棣。

高棣少年曾随高祖文皇帝高修御驾亲征,平定西北三赵之乱,虽当时年纪尚,仅有十三岁,可也作战勇猛,智计百出,颇得高祖喜爱,常对人言,高棣,吾家虎儿也。后太宗登基,受封为肃王。

自懿文太子和孝文皇后死后,太宗无嫡,却又不愿册立皇后,诸子之中以高棣最为年长,且高棣军功卓越,不到三十的年纪就已位列军方第一人,治军之才下无人能出其右。且威高望隆,隐隐有朝堂领袖的势头。

可太宗皇帝最忌臣子权利过大,他自知不如高、武二帝般有再造乾坤之大功,威望上不如父祖这般自信,他清楚的知道大寿是如何取代大周的,所以对于一切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存在都会被他无情的出手打压,哪怕这个存在是自己的亲儿子。

所以肃王高棣在他最有可能再上一台阶之时因猜忌被太宗赶到了西北牧边,更惨的是原本准备许给他续弦(肃王的正妃刘氏早逝,肃王一直未立正妃,后太宗为拉拢安西李氏便打算将李氏嫡女许给肃王为正妃)的安西李氏也被太宗强纳进宫内,这未婚妻直接成了妈,肃王顿时沦为下笑柄,毕竟没人敢指责君王乱伦,只能委屈肃王当乌龟了。何况肃王也未把李氏娶进门,严格意义上李氏算不得他的妻子,但肃王势力也因此土崩瓦解。

再后来,这安西李氏为太宗生下一子,便是这如今的皇帝高治,高治的出生让老年的太宗皇帝很是高兴和喜爱,就在高治出生后第二年,便册立了高治的生母李氏为皇后,高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宗在世的唯一嫡子,也直接被册封为太子。

高治是太宗最后一个儿子,排行十五,今年也刚好十五岁,虽年少,但自被册立为储君,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又拜许多名臣为师,如今得登大宝,倒也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此时的高治正安慰着母亲李氏:“母后,您要保重身体。儿臣先扶您到一旁前殿休息可好?”

那李氏哭的梨花带雨,别看她二十五六的年纪,其实已经三十出头,只见她好似病殃殃般的起身,一眼望去当真柔若无骨、风姿绰约、风韵犹存、我见犹怜。皮肤白的透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仿佛会话般,纵是泪眼婆娑也让人感觉是媚眼如丝般的诱惑,如此尤物,难怪太宗也会把持不住,不顾伦理道德强纳进宫,且独宠十六年不衰。就连她儿子高治的外貌也得了她的遗传,生的俊美异常,也算是当世少有的美男子。

李氏便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了偏殿,刚坐在案几前,就有内侍急匆匆地进来汇报西北有急报前来。高治赶忙宣信使觐见。

没一会就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信使在内侍的带领下进到了偏殿,看样子风尘仆仆一路赶来经历了不少风霜。那信使见了高治母子,赶忙跪下行礼。不等高治问话就直接开口道:“陛下,大事不好,肃王已在甘凉起兵,如今已席卷肃州全境!”

“什么?!”

高治诧异了,他没想到他这个二哥当真会不顾大义名分,要行那逆之事。

就在高治震惊之时,一旁的李氏急忙让内侍去前殿将重要的皇室成员及政事堂大臣叫了进来。

进来的众人听到此事也颇为震动,一时间沸沸扬扬地讨论着如何是好。

这时站在高治身边的政事堂大丞相蔡嵩举手高呼道:“诸位安静!切莫喧哗。大行皇帝就躺在外边,尔等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等众人都安静了下来,蔡嵩赶忙转身向高治行礼道:“陛下!那肃王敢违抗朝廷旨意,不前来为先帝守孝。如今更是敢冒下之大不闱,在大行皇帝未入土就行那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之事,如此大逆不道之人,下缺共击之。”

太宗第六子邺王高驿冷笑道:“蔡相所言有理,只是不知蔡相准备如何应对,莫要忘了,孤那皇兄可是我大寿第一统帅,谁可与他一战?”

邺王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更加安静。不错,那肃王号称当世无敌,他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贸然领兵前去阻拦,被打的丢盔弃甲事,就怕被斩于马下都无人收尸。

蔡嵩见气氛不对,赶忙出来道:“诸位,我以为邺王未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所谓无敌,难道不是我大寿将士勇猛才使他成名?难道他只孤身一身也可抵千军万马?如今他仅凭两万边军和一郡之地,能否打出肃州都未可而知,何况我大寿西北尚有十五万兵马盘旋,精兵良将无数,有何可惧?”

此时高适的孙子(高文之子)大寿东留王政事堂右相兵部尚书高政接过话道:“臣亦认为蔡相之言有理,事态紧急,陛下可多派大军前往平叛,臣亦不信,我大寿派出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亦拿拿竖子没辙!”

高治略微沉吟一番问道:“东留王王叔以为,朝廷从何处调兵,调兵几何,何人为帅?”

东留王忙躬身答道:“陛下。我大寿何处无兵?光是西北就有十五万,两京驻军就有近五十万,还怕无兵可调?道统帅,陛下莫非忘了,若大寿第一名将,怕是肃王还排不上第一,当年高祖在位时,我大寿就有一位绝世虎将,就是如今的大宗正潼王殿下。潼王当年随高祖大破渝国,两定西北,战功赫赫。如今大宗正潼王殿下尚在,何不派潼王前往平叛?若是潼王一到,叛军定然不战而降,就连高棣那竖子也生不出抵抗之心。”

殿内群臣不由焕然大悟:“是啊,这大宗正潼王可是太祖高皇帝第三子、高祖武皇帝的幼弟高穆,他身份尊贵,且辈分大的吓人,是高祖兄弟姐妹中唯一在世的。就连当今圣上都要叫他一声叔祖,最重要的是颇为知兵,自高祖一朝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若非过于跋扈,仗着身份尊贵,势力滔把当时的大丞相刘孟给揍了,被高祖斥责,剥夺军职,赶到宗人府出任大宗正,想来成就更高。最重要的是这潼王时年五十八,不到六十,还不算老,如今上马亦能震慑宵。”

高治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得眼睛一亮道:“不错,普之下,所还有一个人能够制住此獠,非皇叔祖不可。”

群臣亦都附议,高治见大家意见如此统一,赶忙吩咐内侍去请高穆前来议事。

等了好一会,只见一个相貌威严、身材挺拔的大汉在内侍的带领下龙行虎步地朝众人走来,此时若是有活了七八十岁的老臣在此,定会感叹这高穆简直就跟他的父亲高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高穆大步走到李氏和高适面前行了个礼道:“老臣拜见太后,拜见陛下!”

李氏赶忙起身道:“皇叔不必多礼。如今这皇室之中,以皇叔辈分最高,往后这虚礼就免了吧。”

高穆摆了摆手道:“太后,此事不可,君是君,臣是臣,老臣身为宗室大宗正,更应严守尊卑之道,为下人做表率。”

高治不由笑道:“皇叔祖言重了,在朕面前,我们只论亲情。”

高穆依然严肃道:“陛下切莫折煞老臣,老臣不敢当。好了,言归正传,老臣此番前来,已知晓西北之事,只是不知陛下可是想要老臣领兵前去捉拿这不肖子孙?”

高治眼睛一亮道:“正有此意,不知皇叔祖意下如何?”

高穆正色行礼道:“臣愿领兵前去,请陛下这就下旨吧。”

于是,高治登基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命宗室元老大宗正潼王高穆出任平西大都督,前往西北,督、节西北肃、夏、定三州十五万兵马,扫平肃州之乱。

高穆领命,即日便从龙城统军(大寿高祖第一个年号为统,意欲一举荡平当时的渝国和一些反对大寿代周的势力,真正统一下,所以京城驻军的军号便由大周的龙改为统。)中挑选了三千骑兵,轻装简从地出发去夏州,打算在夏州聚西北之兵,再以大军之势直接碾至肃州,一举荡平肃王之乱。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那肃王高棣未等打出肃州,就收到大宗正潼王高穆亲自坐镇夏州,已聚兵十万,正浩浩荡荡地朝肃州而来的消息,不由大惊,要这世上还有谁能令高棣尚有顾忌,也就只有他这叔祖高穆了。西北诸军听闻高穆亲自前来领兵平叛,士气高涨,抵抗高棣的决心更加坚决,把高棣整得是焦头烂额。

尤其就在高穆到达肃州,西北之军已经对高棣形成了合围之势,逼得高棣焦头烂额,之前起事的势头现在看来就像个笑话一样,短短半月,连肃州都没打出去,之前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随着高穆的到来,一切都土崩瓦解了。

黄龙摊,一片荒芜的西北边界之地,黄沙漫,是下少有的苦寒之地。高棣如今兵败退守此处。正依着沙梁关堡垒结阵而守,高穆领兵远远望去,不由感叹道:“当年高祖皇帝曾言,这高棣乃我高氏虎儿,今看来,高祖所言非虚,高棣领兵确实下无双。看他行营布阵,虽吃败仗却无败像,若非孤仗着资历和早年威望震慑三军,同等条件下对决,孤怕不是这子对手。”

一旁的副将宜江王高乐道:“王叔何必妄自菲薄,以王叔当年的功劳来,高棣这子拍马难及,依侄儿看,无须十日,我等便能擒获高棣,班师回朝。”

高穆没有理会高乐,转身下了高地,往营地方向去了,看来这战争就快要结束了。

第二日,高穆集结大军,从四面八方向黄龙摊围去。也不急着攻打敌营,而是围起来对着敌营呐喊:“弃械投降,可留性命。”

面对十面围攻,高棣的兵马浑然不惧,完全不理会外面的叫嚷,该防守的防守,该干嘛的干嘛,丝毫不为所动。看的高穆也暗暗点头,不由心中暗叹可惜。若是高棣不行这谋逆之事,他日定当是大寿第一柱石。有他在,可保大寿江山无忧。为此,高穆迟迟未下总攻的命令,一是高棣手下的士兵也都是大寿子民,不愿徒造杀孽。二嘛,确实也是为高棣可惜,不愿对这个侄孙赶尽杀绝。

此时副将高乐走到身边问道:“王叔,我大军已完成合围,是否发动总攻?”

高穆叹了口气道:“不急,他想来也要粮草告罄了,且围上几日,到时便可不战而胜,又何须通过杀戮我大寿将士来夺此战功?”

高乐还想劝,就被高穆打断道:“好了,一切责任由孤来承担,你听命行事便是。”

高乐无奈拱手道:“谨遵大都督军令!”

于是,朝廷十万大军将高棣的一万六千多人围困在黄龙摊,围而不攻。就这样过了两日,第二日夜里,高穆突然感到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觉,索性便起身坐到案前,点燃了油灯,随意的取了一本战报翻看起来。

越看越觉得心烦,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赶忙把案几上的战报全都取出来仔细看了一遍,然后闭着眼睛将所有的信息在脑海里重新整理思索了一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如今正值五月酷暑时节,可高穆却觉得通体生寒,一颗心犹如坠落谷底般。

原来,高穆从所有的战报中重新过滤了一遍,发现了一个被众人忽略的问题。高棣在肃州接壤西域及草原的边境甘凉郡举旗起兵,手下皆是镇西边军,仅有两万人,却在短短十日破周边的甘兰、龙山二郡,然后挥师直指土山郡,一路势如破竹,眼看拿下土山再继续沿着东南而下漠井郡,便可得肃州全境,威胁夏州。

也是就这时,高穆来到夏州,才止住了高棣的进攻,让他盘旋在土山不敢动弹。随后高穆大军集结完毕,往肃州打去,也是一路势如破竹,高棣被打的丢盔弃甲,可以是被撵着尾巴追着打,就连大本营甘凉郡都丢了,一路退守到了如今的黄龙摊,这算是国境的边界了,出了黄龙摊也就相当于出了大寿国门。

可这高棣号称当世无敌,又怎会如此不济,遇到高穆几乎一场硬仗都没打就被像撵兔子一般撵到国门口,不合常理啊。初时众人也包括高穆自己觉得,朝廷军队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且高棣造反无人跟从,所以收复肃州未遇到什么抵抗,再加上高穆威望甚高,高棣名声不显之时,高穆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尤其在西北更是威望甚隆。所以高穆一到,宵皆伏。

可这仗打的就是顺利的让人挑不出毛病,高穆不是十几岁的新兵蛋子,被人捧捧就会忘乎所以,他甚至怀疑,自己已经落进了高棣为他编制的罗地网,这肃州根本没有收复,而是高棣故意放他进来。看似如今高棣被他困在黄龙摊,其实是他被高棣以整个肃州为织网困了起来才是。越想越觉得很有可能。

想通此节,高穆不由得浑身泛冷,赶紧传令聚将,全军披甲,严阵以待。

帅营之中,很快就聚集了此次随行平叛的全部武将和幕僚,高穆见众人齐聚,便将猜测告知众人,一时间,帐内哗然一片。有的认为高穆有些过于杞人忧,如今这般形势,大军往黄龙摊一攻,无须三日,便可打道回府。也有的认为,高穆所言有理,高棣确非烂虚名之辈,不会这么容易败得如此不堪。

就在众人争吵之际,高穆“啪”的一掌拍在案几上,众人见状赶紧噤声。见众人安静下来,高穆才道:“欲知孤的猜测是对是错,一试便知。传令下去,全军出动,今夜拿下黄龙摊。”

众人此番也回过味来:“不错,管他那么多,老子这边人多势众,直接把你黄龙摊推平就好,如果是错的,那正好,提前结束战争,大家回去升官发财。如果是错的,那也得先把黄龙摊解决了,才能往回打,不然岂非腹背受担”

于是,在高穆的命令下,朝廷围困黄龙摊的十万大军连夜结阵开始攻击。而且攻击异常顺利,没用半个时辰就打进了黄龙滩上唯一的一座堡垒沙梁关,一时间士气大振,十万兵马蜂拥而入,一边进城一边嚷嚷着:“活捉高棣!”

结果就在高穆也准备进入之时,前方回报让他傻了眼,就是这堡垒守军其实不足三千,而堡垒下方就挖了许多地道,原先的守军都几乎从地道撤离完了。

高穆顿时大感不妙,正准备让大军撤出,却不曾想,十万人拼命挤往一个堡垒,就像一条大蟒蛇进了一个洞,进是好进,可是出就难出了。

还未等高穆下达命令,就见身后杀声四起,数支骑兵在后军冲杀,一下子将整个后军都冲乱了。高穆顿时大惊,此时调头已经来不及了,赶忙传令,全军进入堡垒。可此时整个大军都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被高棣的骑兵冲的四分五裂,高穆没辙,只好赶忙先进了堡垒再。

进到堡垒的高穆见高棣所部的骑兵居然还想冲门,顾不得还在门外的兵马,赶紧勒紧关门,才把高棣的骑兵阻隔在外。

一番清点后,高穆欲哭无泪,此番进入堡垒的兵马仅有三万人不到,最要命的是粮草辎重全都丢在了外面,现在都不用等高棣来攻,只须三日,他们饿得没有脾气时,不降也得降了。而且,随着外面的喊杀声渐渐平息,高穆知道高棣已经彻底取得此次胜利。

就在此时,传令兵来到面前禀报,高棣单枪匹马在堡垒外求见高穆。高穆自然知道高棣是来劝降的。毕竟高穆身份特殊,高棣除非不想做皇帝,不然是断不可能取高穆性命的。

高穆整理了一番仪容,便大摇大摆的登上了墙头,一眼望去,只见高棣骑着一匹通体金黄的汗血宝马,身披金甲,手持镀金马槊,就像上的金甲神下凡一般,睥睨四方,好不威武。

什么是帝王之相,这不就是帝王之相吗?高穆看了一眼高棣后不由在心中感慨道。

高棣见高穆出现在城头,握着槊杆拱手行礼道:“皇叔祖在上,侄孙高棣有礼了。”

高穆冷哼一声道:“你莫要如此唤我,我高氏没有你这样的不孝子孙。”

高棣哈哈笑道:“皇叔祖莫要生气,侄孙此番前来并非要为难叔祖,侄孙只是准备想请皇叔祖随我到漠井休养,也好让侄孙尽尽孝道,侍奉叔祖。”

高穆怒道:“哼!果真如我所料,这肃州早就成了你的囊中之物了吧?好一个高棣,居然能算计如斯,做了个通大局让老夫往里钻,当真大手笔!大气魄!老夫败得心服口服!只是你想让老夫投降于你简直是痴人梦,我身为太祖高皇帝的儿子,又岂能受你羞辱,纵是粉身碎骨于此,你也莫想听到老夫一句软话。”

高棣依旧笑道:“皇叔祖若是不愿留在肃州,大可直接回京去,侄孙不敢阻拦。侄孙只是想在皇叔祖回京路上尽尽孝心而已。”

高穆突然道:“高棣!今日之败,孤对不起我大寿历代帝王所托,自当身死于此。孤只求一事,你让这些随我而来的儿郎回家去吧。”

高棣不由大惊,赶忙出口相劝:“皇叔祖,何至于此?侄孙并无冒犯之意,侄孙所言要送皇叔祖回京自然不是玩笑话。”

高穆惨然一笑:“孤有什么面目回去?今日一败,西北已成定局,你不日将在这下掀起血雨腥风,孤留着这具残躯还有何用?”

罢,便抽出了腰间宝剑横在脖子前,怒视高棣吼道:“你为一己私欲,挑动山河,老夫死后,在幽冥九泉定当日夜诅咒你不得好死。”

一缕鲜血随着高穆的自刎溅下墙头。

“大都督!”

“大都督!”

墙头上的士兵发了疯似的哭喊,高棣知道,高穆将他最后一丝名正言顺的可能也斩断了,从今以后,他只能逆取势,他踏上帝位的每一步都只能是鲜血淋淋的枯骨铺路。

高棣也没有再什么,他也知道堡垒中的将士除了死战也不会有第二个选择,当即调转马头,面无表情地发出了此生最冷酷的一道军令:“一个不留!”

承平元年五月十七,肃王高棣于黄龙摊大破西北军,主将大寿潼王大宗正平西大都督高穆自刎而死,这消息一出,下震动。

还未等朝堂反应过来,高棣已经席卷西北三州,并于同年六月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出西北,直奔京师龙城而来。

龙城皇宫政乾殿

年轻的高治坐在龙案前,正看着群臣吵的不可开交,不由得眉头紧皱。心想,总是这样吵来吵去的,没个定论,这朝堂都快吵成菜市场了。随即朝仿佛老僧入定般的大丞相蔡嵩看去。

蔡嵩感受到高治的目光,随即会意,转过身去,轻咳一便大声道:“肃静!朝堂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大丞相发话了,这群臣自然不敢再喧哗,很快朝堂就安静了下来。蔡嵩赶忙回过身对着高治行礼道:“陛下。此次肃逆陷西北三州,号称十五万众直奔京师而来,臣以为,当前之计,应驻守京师龙城为主,再召各地勤王之师前来司隶,围攻肃逆方为稳妥。”

“不可!”

右丞相高政赶忙出列行礼道:“陛下!我京师尚有兵力四十万人,区区十五万东拼西凑的叛军,何须等到各地勤王?如此行事,有损朝廷威严,同时助长各地收拢兵权,此风不可长。臣以为。当从京师调兵西进阻拦肃逆方为正理。”

蔡嵩反驳道:“京师乃大寿命脉所在,四十万兵马应当保护京师,不许外调,万一有个疏漏,谁能担当得起?”

高政哈哈一笑:“我大寿自太祖龙起,高祖立国至今,战功赫赫得以立国,区区逆贼就让京师四十万虎狼不敢出城?列祖列宗要是知道恐会羞煞他们。”

蔡嵩激动的吼道:“羞煞列祖列宗?潼王都殉国啦!难道东留王你自问有那领兵的本事?”

高政气道:“哼!孤不行,总会有人校难不成坐拥四十万大军而不敢对抗?如此置朝廷威严于何处?下人又会怎么看?”

蔡嵩冷冷道:“下人怎么看!?只要最终灭了肃逆,下人谁敢朝廷的话?”

高政直接反驳:“你就不怕各地勤王之师最后变成邻二、第三个肃逆吗?”

此话一出朝堂哗然,就连一向老好饶政事堂左相李豹都忍不住出来制止道:“东留王,慎言!”

这李豹乃如今的国丈,当朝太后李氏的父亲,同时也是安西李氏如今的族长,重重身份叠加下来,高政也不好不给他面子,既然他出声,高政只好冷哼一声,一甩袖子,背过身去不看蔡嵩。

此时高治也开口了:“诸位卿家,莫要争吵了,朕决定了……”

皇帝开口决定,整个朝堂此时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都在等待这位下至尊发出他的声音。

高治看了一眼朝堂众人缓缓道:“东留王听旨。”

高政赶忙出列跪下道:“臣接旨。”

高治略带犹豫地道:“朕决定拜东留王高政为讨逆大将军,官居一品,领统右军全军十五万兵马,前往讨逆,同时,传旨偃城调兵十万,襄州、原州各调五万兵马,共计二十万兵马前来拱卫京师,共讨逆贼。”

高治这就算是搓汤圆了,把各方的意见搓成一团发出这么一道旨意,多少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不等群臣发话,直接站起来就走进了后殿,内侍才反应过来,赶忙宣布退朝,然后急忙跟上。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朝臣愣在原地。

于是,高政就在临危受命的时刻点齐了兵马,浩浩荡荡的从龙城出发了。双方在京师龙城的边界遇上,大战一触即发。

双方各自都有十五万兵马,势当力敌,一时间也难分胜负。高棣虽号称大寿治军第一人,可高政也不差,能出任政事堂右相兼兵部尚书的人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何况这是两军堂堂正正的面对面交战,都是有备而来,任何阴谋诡计都施展不开,这时候比拼的就是战意和后勤。

朝廷兵马就不用多,装备精良,而且都是统军出身的兵马,都是大寿各地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才能入选统军,这可是大寿的根基所在,所以战力也号称大寿之最。后勤由朝廷全力支配,更不存在任何问题。

而高棣呢,本身就是当世无敌,麾下兵马虽有拼凑的嫌疑,可自古西北出精兵,就算是拼凑出来的那也是不弱的,况且这个高棣手下底子都是边军出身,都是见过血的老兵,经验丰富。后勤方面,自从高棣得了西北三州,短期内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就这样,双方对峙在龙城边界,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得谁。唯一的变数就是朝廷偃城、襄州、原州三地的兵马也在陆陆续续赶来,一旦这些兵马集结,那朝廷方面就坐拥三十五万讨伐大军,局势瞬间就会逆转,考虑到这点,高棣这边的压力瞬间变大。

高棣驻马在嵬马坡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不远处的朝廷平西军大营,神色凝重,一言不发。

此时随同而来的长子高旦道:“父王,孩儿观这东留王王叔祖用兵,严丝合缝,滴水不进,当的一个稳字。若是不能破之,等其他三路大军汇聚于此,我等恐难抵挡。”

高棣没有回答儿子的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同前来的幕僚肃王府长史林翔问道:“飞羽,你怎么看?”

林翔两眼一眯看了看远方的平西军大营道:“殿下,正面之战无非打财力,殿下如今虽富有三州之地,跟朝廷比起来还是差上太多,我们若是三个月内打不下龙城就只能退兵,可朝廷在此跟我们僵持一年都没有问题。这东留王自知不是殿下对手,故而以守为主,等待其他援军到来再与我们决战,依翔之见,当速决之,然后东进。”

高棣微微一笑:“不错,孤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高政用兵高明,孤也一时找不到他的破绽,当如何是好?”

林翔也笑道:“殿下莫非忘了潼王之败?”

高旦插嘴道:“林长史,此一时彼一时,这计策用过一次就不灵光啦,我等此时贸然诈财,有潼王的先例在,他焉能中计?”

林翔笑道:“世子怕是误会臣的意思了。臣的意思是,肃王殿下善用奇兵,就好似当日大败潼王,靠的是用破绽诱他入瓮,他自然会露出马脚,而不是去寻他的破绽,因为我们耗不起时间。”

高旦疑惑着正要开口,高棣直接抬手示意,打断了他的疑问,然后目光深邃的又再看了一眼平西军大营后,一言不发,调转马头,策马就走,众人见状赶忙也驱马跟上。

三日后,双方在嵬马坡下的大平原上又展开了一场大战,高棣亲自领兵厮杀,而高政却坐镇中军,两方主帅风格不同,军队的风格自然也不同。

高棣所部作战勇猛,悍不畏死。高政所部沉稳扎实,严缝合丝。

只是高棣越战越勇,丝毫不见疲倦,带着亲兵在大军中左突右冲,杀的好不痛快。

朝廷军这边也被高棣所部的满腔血勇杀的有些胆寒,随军而来的偃南王高具(高修膝下五子,高具乃高修第三子高丰的独子)不由得担心的向高政禁言道:“王叔,这肃逆勇猛,若是再给他如此冲杀下去,怕是会军心不稳。”

高政脸色铁青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今我等兵力一样,在这嵬马坡下一马平川之地,除了硬打,没有别的办法,为今之计,只能孤亲自上阵。”

高具赶忙阻拦道:“王叔,万万不可!那肃逆勇冠三军,万一王叔有个……”

高政摆手道:“好了。我知你所想,只是你之前所言甚是有理,孤若是不亲临前线,只怕当真会被肃逆将我前线杀溃,到时不定兵败如山倒,那我龙城危矣!”

高具恨恨地捶了捶脑袋道:“这几路援军来的怎么如此缓慢,这半月光景,纵然爬也该爬到了。”

高政叹了口气道:“这也怪不得他们,事发突然,各地原先就没有多少驻军,临时征调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筹集诸多人马的。何况就算筹集到人,也要经过简单的训练才能上阵,若只是比人多那何须如此麻烦,只须肃逆到了龙城,龙城百姓一涌而出便胜了,我龙城百姓何止百万。”

高具也叹了口气道:“王叔所言有理,只是上阵之事万万不可,王叔身为一军主帅,身系大寿国运,不可轻易涉险。”

高政也苦恼道:“孤若不去,这军心不稳,又当如何是好?”

高具突然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咬了咬牙道:“我愿前去。王叔所长不在阵前厮杀,而是居中坐镇,统帅全局。这种阵前浴血之时就让我来吧!”

高政急道:“可你……”

高具赶忙插嘴道:“王叔放心,我心里自有分寸,不会跟那肃逆硬碰硬!”

高政急道:“不可,你是高祖子孙,岂能以身犯险,若是有个什么闪失,孤如何跟陛下交代?”

高具笑道:“王叔亦是太祖子孙,若是有了闪失,侄儿亦无法向陛下交代。好了,王叔,侄儿会心的。如今不是惜身的时候,当以大局为重。”

高政无奈苦笑道:“如此,你要当心,若是阵前凶险,便撤下来,以性命为重。你父王仅得你一子,莫要让王叔对不起你父王。”

高具笑了笑:“王叔,放心。我去了。”

不等高政回话,高具就提了马槊,召集了一批亲兵护卫,跨上了他最喜欢的那匹神俊的白驹,大喝一声,率兵就往阵前冲去。

高具一到阵前,全军士气顿时大振。他虽不是主帅,可论起身份血统,他可比主帅高政还要尊贵,他可是开国皇帝太祖武皇帝高修的孙子,正儿八经的宗室近脉,龙子龙孙。

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棣带来的压力,也使得阵前将士更加卖命。原来被压着打的朝廷统军,瞬间就将局势逆转开来,又回到了两军分庭抗礼的阶段。

高棣哪里甘心自己辛苦厮杀而来的局面就这么没了,于是招呼左右,驱马就朝高具冲来。

高具见状,不敢大意,赶忙命左右结阵而待,瞬间就有数十名盾手,举着巨大的盾牌将高具围了起来,像个蝉蛹一般,严严实实。任凭高棣数十骑冲撞都咬牙顶住,绝不后退一步。

其他士兵见高棣数十骑就敢杀到这里耀武扬威,不由得又怒又怕,不知谁先喊了一句:“杀了他!”

顿时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统军士兵就要将高棣等人围歼在此,高棣不急不忙的调转马头,大喝一声:“破!”

数十骑兵顿时以高棣为主,排成一个锥子般的阵型,直接在大军中突围而出。

就在众人以为高棣突围而出便会撤退之时,高棣居然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而且加快了冲锋的速度,直接趁着盾阵冲撞而来。

“砰砰砰”的巨响过后,盾阵顿时被高棣率领的骑兵冲垮了半,可是胜在盾兵多而密集,骑兵冲垮盾阵后也无法纵马而入。只是骑兵还在不断地冲撞盾阵,恨不得立时就能冲垮它。

就在高具以为他暂时还算安全之时,突然盾阵前一骑突至,然后马上之人纵身一跃,整个人腾空而起,身披玄甲,手持黑槊,整个高大的身影遮住了众人头上的烈日。犹如一尊杀气腾腾的魔神般,咆哮着掷出了手中的马槊。

“噗”的一声,马槊从半空中穿过高具的右肩,巨大的力量带着高具往后倒飞了数米才钉在地上。这一幕震惊了在场众人,此人居然悍勇如斯。

这勇冠三军之人正是高棣。在战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敌我双方,只要是真正的勇士就会得到无条件的崇拜,高棣很符合这个条件。

现在,无论是统军还是肃郡看着高棣的眼神都充满了无比的崇敬,尤其是肃军,几乎都控制不住的疯狂呐喊起来:“肃王威武!肃王威武!”

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几近疯狂的情绪,一时间整个战场上无论是在观战的,还是在厮杀的肃军都不由自主地高喊“肃王威武”这四个字。

有时候战争就是这么神奇,主帅之间的胜负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而高具虽然不是主帅,可是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比主帅差多少,被高棣一槊钉穿,不知死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军心的打击是难以估量的,就在他被钉穿后,肃军士气高涨,将士气跌倒谷底的统军打的丢盔弃甲、节节败退。

坐镇中军的高政此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知道自己若是再不全军压上,这前头大败可是会蔓延过来的,到时就真的兵败如山倒了。

事态紧急,高政当即下令,全军压上,看样子无论是愿不愿意,此时都要进行大决战了。

高棣见高政终于按耐不住指挥全军压上,心中大喜,转头头下令道:“统全军压上了,我们照计划行事。”

身边的副将高霸(高棣次子)赶忙率亲兵到军中下达军令。

高政确有名将风范,纵然事态紧急,他也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指挥有度、调动有方。后军的压上,虽然缓慢,但声势浩荡,前军感受到后军的支援态度也逐渐安了心,原本低沉的士气终于有了回升。眼看就要溃败的局面居然生生被止住了。

直到高政大军到达战场时,双方都已经打的难分难解,血流成河。高棣此时也浑身浴血,铠甲上也挂着五六支箭羽,挥舞着手中的黑槊,正率领着亲兵左突右冲,杀的好不痛快。

这是一场硬对硬的碰撞,双方在宽阔的平原上,没有阴谋诡计的空间,只有真刀真枪的厮杀,要不杀死对方,要不被对方杀死。这一战的惨烈,在这华周大地上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经历过了,数十年的太平让世人都快忘了这块土地上也曾经流过像江河一般的血。直至今日,在嵬马坡往东南的大平原上,重现人间炼狱。

此时双方都是战意最高昂之时,也是最疲软之时。大家都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彼此都没有退路,只有胜利和失败两条路可以选择,败了死路一条,胜了也是惨胜。

为此,高政以由不得在心中叹息:“高棣不愧为当世无敌,我最终还是被他牵着走了,此战,当败。”

高政知道自己的优势就是稳守嵬马坡以东南,等各路援军到来,再徐徐缓进,最终只要守得一个稳字,任凭高棣诡计多端也无可奈何,最终就落得一个失败的结局。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高棣为流动自己动起来,不惜以身犯险,亲临前线,逼得自己提前与他决战,那如此一来本来稳操胜券的战局就变得五五开了,尤其是临阵作战,自己始终差高棣一筹。

就在他感慨万千之时,身旁的副将统军右军将军李句突然笑道:“哈哈哈!都这高棣用兵如神,怎的会想出如此昏厥的招数?”

高政不由得顺着李句手指方向望去,不由得也是一愣。原来肃军在高棣的命令下,十几万兵马分为十几股人马散开,想要将统军围起来。

高政不由得哑然失笑:“这就连孤都不明白了,大家兵力相差无几,在这一马平川之地,他居然想围住我们?简直是不知所谓!”

就在他暗自好笑之时,前军突然喧哗起来,他一眼望去,原来是高棣分兵之后,居然被自己的前军一拥而上打的夺路而逃,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擒获高棣可是头功,可封万户侯。

这滔的功劳没有人不眼红,望着狼狈而逃的高棣,统军的将士像饿了几年的狼群一般,嗷嗷叫唤着就追了过去。而那些分散出来的肃军军团见主帅被追,也军心大乱,纷纷往西北主帅逃亡的方向撤退而去。

见到如此场面,此时高政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大叫不好,赶忙高声呼喊:“全军停止追击!停止追击!”

一旁的李句不明所以,疑惑的问道:“大都督,为何不追,此时若是擒住高棣这贼子,我军便是大获全胜啦!”

高政看着全军为了争夺军功而拼命追赶高棣的将士,心急如焚道:“错啦!错啦!你莫非忘了潼王之败?那黄龙摊之事才过去多久!这肃军哪里是败逃,分明是有序撤退。”

李句不由也仔细朝着战场观察起来,大吃一惊道:“大都督,莫非肃逆……他是诈败?”

高政脸色铁青道:“不错!他故意将我等引至嵬马坡,看似要在这平川之地与我等决战,其实他是想引我前去西北方的丁云山,他在那定有埋伏等着我们!”

李句慌道:“何以见得!

高政看着被胜利冲昏头脑而约束不住的将士,胸口仿佛被一颗石头堵住,浑身颤抖地道:“此处离丁云山仅有七八里地,若是骑马无须一刻便可抵达,且丁云山虽不险峻,可山谷形似壶口,最易设伏对我等,一旦我军进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你看战场上,还见到高棣四个儿子否?”

李句“啊”了一声道:“不错!今日除了他次子高霸,他的长子高旦和三子高统、四子高宁均不见踪影。”

高政恨恨道:“这就是了!这三个贼子肯定是去设伏去了!”

李句茫然道:“事到如今,该如何是好?”

高政叹了口气道:“如今只能加快前进,沿途加派斥候,勒令众将士回军,否则军法处置!希望在赶到丁云山前能将此事拦住。”

李句知道事关重大,当即辞别高政,带着一营骑兵追赶而去。

可是终究还是晚了,他们都低估了太平盛世之下,军人想要立功难如登,如今滔的富贵就在眼前,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好追上高棣,一举擒下。

李句快马加鞭,沿途虽然叫停了一些将士,但是大部分都已经追到了丁云山去了,就在他离丁云山还有三里地左右的距离,就听到前方一阵阵喊杀声传来,大感不妙,当即加快速度前去,毕竟他率领一营骑兵,来去如风,纵然前方大败,他也可以快速逃离。

果不其然,李句来到丁云山前,只见漫山遍野的肃军居高临下的投石射箭,将山下的统军杀的哀嚎遍野,更要命的是,原本分散撤湍肃军也汇集起来,围住丁云山的出口,势将统军围歼在此。

此时高政也率军赶到,见到此番情景,不由得心头大震,差点就跌落下马。而丁云山的厮杀也接近尾声,丁云山入口那头也陆陆续续冲出许多兵马朝高政这边杀来。高政手下士兵不等高政下令也赶紧迎战。双方一触即发,血战当场。

随着肃军越来越多,统军已有些抵挡不住。见此情形,李句欲哭无泪道:“大都督,我等快撤吧!”

高政直接扬起马鞭就朝李句抽了过去,怒喝道:“我们的袍泽都陷落在里头,你让孤撤退?”

李句顾不上脸上发疼的印子,翻身下马,倒头就拜,哽咽道:“大都督,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句愿在此为大都督断后,请大都督撤回嵬马坡,待朝廷援军抵达,再为我等报仇雪恨!”

随李句而来的骑兵营将士见状,也纷纷跪倒大喊:“请大都督退守嵬马坡,他日为我等报仇雪恨!

高政虎目含泪地望着地上的众人,咬着牙道:“莫要再了!孤身为太祖子孙,岂有逃跑的道理!当日潼王如宁死不降,何况孤身为晚辈,又岂能丢他的脸面?”

众人齐齐呼喊:“大都督……”

高政正准备再口,突然脖颈一疼,就晕了过去。原来是随行的统右军将军吴奇(统右军分为四军,每军设卫将军一名,吴奇同李句平级,同时位列统右军卫将军,受高政节制。)趁高政分神之时,一计手刀敲晕了他。

李句见状赶忙起身下令道:“骑兵一营、陌刀一营二营、铁盾一营、神枪一营留下随我断后,其余热互送大都督返回嵬马坡,不得有误!”

负责断后的将士领命,当即摆出架势,准备迎战,其余的六千人马也在吴奇的指挥下立即互送晕了过去的高政逃往嵬马坡方向。

高棣解决完丁云山里的统军,略一清点,血战而死的统军居然有将近四万人之多,更要命的是俘了六万多人,整个山谷都是弃械投降者,也不由大喊头痛,这么些人杀也不是,留也不是。

长史林翔看出了高棣的心事,便问道:“殿下。统军中可有昔日袍泽?”

高棣略微思索一番道:“倒是不少。”

林翔微微一笑道:“如此,殿下烦恼所谓何来?”

高棣不明就里道:“你问这问题莫不是在调笑孤王?如此多的俘虏,孤是留也不是,杀也不是,你身为孤身边的第一计囊,该你为孤分忧。”

林翔道:“殿下,这有何难?这统军十之八九都是七姓出身,又如何不识得大势,句大逆不道的话,殿下与十二皇子(高治)谁坐大位,对他们来又有什么区别?”

高棣瞬间明白林翔的意思。没错,他高棣起兵,虽然失尽了大义名分,可他仍然是先帝太宗文皇帝的儿子啊,这是往大了是谋逆造反,往了不就是高家两个儿子争夺产业么,无论谁胜谁负这下还是姓高,这大位还是在太宗一脉,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些世家子又犯得上为鳞王家事牺牲卖命?何况自己两万边军起家,却在半年内两次大败朝廷合计三十万兵马,就这份威势就足以盖住任何大义名分。

高棣想通后,当即下令将统军所有统领、校尉带到身前,他要亲自降。

果然,结果就犹如林翔所言那般,高棣在杀了两个统领后,余者皆降,七万多上马即战的精兵就从此归为高棣麾下,加上原来的十一万兵马(战死四万),高棣的兵力瞬间接近二十万。

在短暂的分编重组后,高棣就率号称二十万(实际十八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朝嵬马坡走去。

此时朝廷各路援军才刚至龙城,还在集结,就收到了高政嵬马坡被俘的消息。这一惊变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些人动起了一些心思。看似朝廷实力依旧强大,可接连两次大败,军心不稳,人心涣散,若是再败一场,就是高棣不当皇帝,这高治也得下罪己诏退位让贤了。

种种变化也使得年轻的高治整日愁眉苦脸,坐在御花园的凉亭中看着雨落荷池,就连一旁的内侍提醒他回寝宫躲雨都浑然不觉,望着池中被雨水荡起的阵阵涟漪,不由得轻轻呢喃道:“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