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宫中响起了二十七声钟响,这意味着皇帝李正柱驾崩了!不到半个时辰,京城各寺庙、道观,纷纷响起钟声,共三万下,足足敲吉了七个时辰。
李正柱,公元1640年出生,1679继位,在位二十一年,享年六十岁。他是大秦第二位皇帝,大洛第一任皇帝。
对于李正柱的离去,李正延欣喜之余,又有一些哀伤!毕竟,他们是亲兄弟,血浓于水啊,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李正延身着丧服,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来到皇宫,跪在先帝灵前,痛哭流涕,“四哥,臣弟,一定不负您的重托,好好辅佐新帝,带领大洛走向强盛!”
内阁首辅兼首席辅政大臣王廷和见状,抬起头,示意太监总管陈善德,将蜀王扶起。陈善德快速奔到蜀王面前,搀起李正延,而后徒一旁。
“蜀王殿下,大行皇帝已去,请您节哀顺变!当务之急,乃是扶立新君,以安众臣之心,百姓之心!”
“王阁老所极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需早日接受众臣朝拜!”“来人哪,扶太子爷上前入座,接受众臣朝拜!”“奴才遵命!”
在陈善德的搀扶下,十岁的李桂,在李正柱的灵前,即皇帝位。至此,大洛进入了新的篇章!
新帝继位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先帝的庙号和谥号问题。据《逸周书·谥法解》中讲,“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李正柱的庙号,理应为洛太宗,这个毫无异议。
庙号定好后,众臣商议先帝的谥号问题。大臣们经过几个昼夜的商议,暂定谥号为:应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李正延也没有提出异议!
先帝的问题解决后,到了新帝的年号问题。对此,内阁和议政殿,各拿出一个年号:隆德,昌隆。
李正延是摄政王,有统辖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利。所以,用不用他们提出的年号,用哪个年号,都是李正延了算。李正延思虑再三,没有同意他们的建议,而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年号。
在李正延的内心里,这个皇位早该就是他的!只是,自己在心机、谋略上,远不如先帝,故而痛失皇位!
而今,皇位虽然不在自己手上,但实权握在自己手里,如同皇帝一般。因此,他认为,这是意!故,他决定采用“顺”作为新皇帝的年号!四位辅政大臣听后,大为不解,甚至有些为难!
李正延见状,问道:“各位爱卿,有何建议,尽管讲来?”“爱卿?”“什么?摄政王竟敢如此?”大臣们纷纷议论道。
“肃静!肃静!哪位爱卿有异议,站出来!”“回王爷,老臣有话!”首席议政大臣郭朝兴道。
“郭卿请讲!”“大洛立国已经五十余载,历经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已经达到前明永乐盛世时期的水平。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宇内一片祥和,此乃盛世之景象。故而,我等认为,隆德、隆昌,两个年号比较适合!”
“是吗?你们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吗?”“臣等附议!”众臣齐声道。李正延看着殿下众臣,不由有些恼怒,想动手杀之!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盘旋无数圈后,最终烟消云散。他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道:“哦?看来你们很齐心吗?”
“回王爷,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责无旁贷,并无其他想法!”“郭大人多心了,本王只是称赞你们,并无责怪的意思!”
“王爷宽宏大量,我等佩服之至!”“哈哈哈!想不到,郭大人也会溜须拍马!”“回王爷,臣只是据实言明而已!”
“好你个郭朝兴,和本王作对,竟还得如此冠冕堂皇!若不除掉你,本王怎能立威!”李正延心里默默嘀咕道。
大约过了许久,乾清宫里没了动静,所有大臣呆呆地立在原地,不知所措。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有些大臣站不住了,双腿有些颤抖了!
于是,众大臣的目光,再次转向郭朝兴。郭朝兴会意后,大声道:“请摄政王早做定夺!”
“嗯?本王有些走神了!郭卿刚才什么?”“回王爷,臣等恭请您早做定夺!”“定夺什么?”“回王爷,皇上的年号!”
“年号不是过了吗?顺!”“王爷,您刚才只是提出这个年号,众臣尚未讨论,商议!”“还用商议吗?”
“按照朝廷定制,大朝之日,需要众臣商议。平时的话,需内阁起草,皇上批阅,议政复核。议政殿复核后,方可用印玺,颁布实施。”
“郭大人得是正常流程,如今不适用!”“请王爷明示!”“先帝遗诏,本王统辖四位辅政大臣,政令出于本王一门!皇帝亲政之前,本王代行皇帝权利!”
“王爷所不错!摄政王,的确是代行皇帝权利!”“既如此,你们还有何意见?”“王爷,即便是皇帝,也要按照朝廷流程,更何况...”
“更何况,本王只是代行皇帝权利,是吧?”“是!”“若本王不通过你们,直接公布下,又将如何?”
“回王爷,恕臣不敬,您将成为华夏历史上的又一位权臣!”“权臣?本王不听你们的,就成了权臣?那你们是什么?忠臣吗?”
“回王爷,我等是不是忠臣,后世自有评价!”“不用等到后世了!你们的评价,本王便可以定!”
“王爷何意?”“你们顶撞本王,如同顶撞皇帝,此为逆臣也!大洛的史官,自然会记上一笔!”
“好!我倒希望史官能够如实记载今的情况!”“哦?郭大人不怕留下骂名?”“臣,为了朝廷的规制,为了国家的秩序,为了江山社稷,问心无愧,不怕史笔!”
“郭大人,你要前明的诤臣吗?”“王爷此话差矣!”“是吗?”“前明嘉靖、万历二帝昏聩,多出诤臣!我朝太祖、太宗,当今皇上都是明君,怎来诤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