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悦看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悦看书院 > 历史 > 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 > 第109章 琢磨如何提升医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9章 琢磨如何提升医术

泪眼婆娑的朱棣抬眼望向朱标,哽咽着道。

朱棣此言一出,本就在怀念原配常氏的朱标,更是难以自持。

一句话竟让朱标泪如泉涌。

是啊!为何嫁入他们家的女子,都没有善终呢?

若是因为感情不合早早离去,或许还能接受。

可偏偏那些英年早逝的,都是品行端正、温柔贤惠之人,与家人感情甚笃。

朱棣此言一出,韩成脑海中闪过朱高炽短短十个月的皇位时光,又想起早逝的徐达,英年早逝的朱见深,还有那位未能完成留学生的学业便匆匆离世的朱祁钰……

嘴角微微颤动。

朱棣所描述的,不过是洪武年间的一段过往。

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往往活不过与之恩爱的妻子。

但这样的感慨,韩成绝不敢出口。

眼下朱标与朱棣兄弟这般情形,若再添油加醋,岂不是自找麻烦?

韩成瞧着这对兄弟抱头痛哭,泪水涟涟,心里五味杂陈。

到底,一大清早他们闯进自己的卧房,把床掀翻,硬生生将自己拽起来,剥夺了睡眠的权利,按理,受害者可是他自己啊!

可如今,自己这可怜巴巴的受害者还没来得及**,他们倒先哭上了。

韩成完全被他们的表现搞糊涂了。

“咳……要不咱们先别哭了,好像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你们的事似的。

你们一个是储君,一个是亲王,一大清早就跑来找我哭鼻子,这又是何意呢?”

韩成耐心等待片刻,见两人毫无停下的迹象,只能苦笑着劝解。

然而他的好意似乎并未奏效,二人依旧泣不成声。

洪武十五年,离你娘子离世尚有二十五载,你现在便泣不成声,岂非为时过早?

人生漫漫,变数无穷。我来之前,她本会在二十五年后辞世。

如今我至,想必诸多事态都将改写。

或许,二十五年后,她便不会离去……

韩成此言一出,正悲恸不已的朱棣顿时止住了哭声,那收尾之急,竟似硬生生刹住一般。

见朱棣站起欲向他靠近,似要抓住他的手问个究竟,韩成立即避开,并递上一块布帕,示意他先擦拭干净再谈。

不曾想,朱标也是一副涕泪横流的模样,韩成无奈,只能再递一块布帕给他。

“我只是,未来尚远,谁又能料定将来之事呢?”

听罢韩成的话,朱棣心中怒火顿生,想要出手。

乍一听,韩成这话得似乎有理,可细思之下,却又如同虚无,毫无应对之策。

朱棣听到韩成这句话时,立刻来了兴趣,察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韩成,期待着能得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一旁的朱标也是如此,尽管老四的妻子并非自己的妻子,但他同样希望弟媳能够健康长寿。

韩成首先道:“其一,便是让妻子开始适度锻炼,增强体质。身体乃一切之基,只有身体强健,那些对体弱者可能致死的疾病对她来便不会那么可怕,即便真患病,也能更好地承受。”

朱棣听后用力点头,将韩成的话铭记于心。朱标也随声附和,认为韩成所言甚是,与自己早前接受的建议如出一辙。

接着韩成继续道:“其二,便是加快医学进步,培育大量医术人才,促进医学蓬勃发展。医学之路漫长且深奥,尚有许多探索空间。在我们的时代,相较于今日,医疗已有所进步。一些在这个年代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病症,在未来却能轻松化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朱标和朱棣听完后连连称是,一致认为韩成提出的方案十分合理。

确实,若饶根本疾患无法治愈,归根结底还是医术尚欠火候。

若医术登峰造极,许多顽疾都将迎刃而解。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只要在二十五载内将医术推至巅峰,日后若夫人再染重疾,或许便能从容化解。

“韩成,后世因病亡故之人可算稀少?”

朱标忍不住问。

韩成摇头:“不然,后世亦有不少人死于病痛。”

听罢韩成之言,朱标与朱棣皆露惊色。

“你曾言后世医学大有进步,

诸多此处致命之症,在彼时轻而易举便能治癒,

怎会……”

韩成叹息:“话虽如此,但仍有诸多病症横亘,即使后世医术再精湛,也无力回。

只要人存于世,病魔便永不会消弭,**一些旧疾,又会有新疾涌现。”

此语令初感希望的朱标与朱棣心灰意冷。

“然即便仍有难愈之症,相较当下,我所处之时,饶寿数已大幅提升。”

“当然,这绝非仅仅归功于医疗条件的改善。”

“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使得人们能从满足温饱逐步迈向追求品质饮食等多方面,都与此紧密相连。”

“然而,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样占据着关键的一环……”

韩成的话语,让朱标和朱棣内心再次燃起期待。

他们愈发对韩成所在的时代充满好奇。

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妙时代?

“但是,这医疗究竟该如何推进?怎样才能大幅提高医术水准?”

朱棣将思绪从韩成描述的未来拉回现实,开始琢磨如何提升医术。

思前想后,他实在找不到良策。

若是让他冲锋陷阵,领兵作战,他毫不胆怯。

可要让他去规划医疗发展,朱棣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身旁的朱标也无计可施。

尽管朱标已任副手多年,协助朱元璋处理不少事务。

但他从未涉足过医学领域,不知如何推动医学进步。

毕竟,医学一向如此运转——有人学医,有人传艺。

而医者之中,最尊贵、最受敬重的,便是太医院的御医们……

即便朱标已经处理了许多政务,要在短期内想出促进医学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依然超出了常理。

面对朱棣与朱标的期待目光,韩成毫不谦让,立刻提出自己关于振兴医学的建议。

“首要之事,应提升医生的社会地位。据我所知,目前大明医生的地位不算高,与其发挥的关键作用极不匹配。只有让医生得到社会尊重,才会吸引更多人投身医学。

其次,需设立相关机构,给予行医者归属感,使他们通过治病救饶工作获得稳定生活保障。空谈理想而让人忍饥挨饿,实不可取。这些基本需求必须解决。

仅做到这两点,学习医学的人数便会增长。当学医之人增多,自然会出现赋异禀者,从而推动医学进步。